豪小子语录:不一定是篮球,只要有梦想,就勇敢去追。发自内心的喜欢,才有足够的热情与动力前进。
20世纪90年代初期,科技重镇硅谷区吸引了林书豪的父母迁往北加州。林继明开始发挥他在设计电脑芯片上的专业特长,而吴信信则在生完老三林书伟后也重返职场,负责产品的质量管理,确保新的电脑程序上市时没有问题。
林家定居于帕洛阿尔托市(Palo Alto),这是个邻近斯坦福大学外缘的6万人社区。林继明想把他最喜欢的篮球教给3个儿子,于是在当地的YMCA申请会员。老大林书雅5岁的时候,林继明就把自己在录像带上学来的基本篮球知识——传球、运球、投球练习,示范给他看。林书豪上了幼儿园,或是林书伟到了相同年龄时,都接受了同样的练习。 待林书豪年纪稍长,才开始对打篮球感兴趣,特别是长到够高,球可以投进篮框漂亮入网的时候。一球又一球投进篮框的同时,他整个人也被篮球“框”住了。他请妈妈再回来看他打球,但是吴信信要确认他是否真正有决心打球,才会回去。 他承诺说:“你来看,我会打球,而且我会得分。” 他拿到的得分还真不少。有时候,他会在少年篮球联盟比赛规则下,拿下最高的个人得分。 在他读小学的时候,他的父母常定时带他们兄弟三人到体育馆打篮球。他们也让林书豪参加足球队,但只有篮球才是他的最爱。 学校作业越来越多,所以林家三兄弟必须先写作业,等爸爸回家吃完晚饭,然后8点钟的时候,大家一起到YMCA,花90分钟投篮或报队比赛。林继明还是强调基础的重要,他希望林家兄弟的基本动作能够扎实流畅
篮球进入生活
随着林书豪在球技上的进步,他对篮球就更加爱不释手了。很多晚上,他们一家人练球或打球,甚至到YMCA在9点45分关门时才离开。 篮球固然是林家最喜欢的运动,但是他们绝不会为了篮球而牺牲学业与教会生活。林家父母知道学业的重要,因为他们亲身体验了教育如何带给他们更好的生活;而教会对他们更是重要,因为他们知道与耶稣基督的关系对他们的意义,以及对孩子的生命有益处。 林家无论搬到哪里,都会热切地寻找华人教会。当他们搬到帕洛阿尔托市,便立刻喜欢上这间教会──山景城基督徒会堂(the Chinese church in Christ in nearby Mountain View)。这个聚会处实际上是两个教会,星期天早上在不同的会堂各别举行华语与英语聚会(前者人数较多)。 华语聚会的大量需求,反映了旧金山湾区的人口结构,当地是亚裔美籍人最密集的地方。在美国的一次人口调查中,显示住在帕洛阿尔托市的居民,有27%是亚裔美籍人,也就是在种族上自称为华裔、菲裔、韩裔、日裔或越裔的美国人。邻近的库比蒂诺城(Cupertino)有相当大的华裔美籍人社区(占24%的人口),其他一些城镇例如米尔布雷(Millbrae)、福斯特市(Foster City)、皮德蒙(Piedmont)和奥尔巴尼(Albany)等,则有10%或更多的来自中国台湾的华裔美籍人。 “基督救赎主圣经团契”的华人教会牧师陈光耀(Stephen Chen),还记得2001年第一次见到林书豪的景象,当时陈牧师23岁,担任教会的青少年辅导。 他说:“我第一次见到书豪,他才13岁。那天是教会的大扫除,书豪跟他的朋友跑来跑去喧闹。我责备他说:‘喂,我们在清扫,你们却把东西弄得更乱。’”那时林书豪觉得自己被骂,就回家跟爸妈说,他再也不想去那间教会,因为辅导对他很凶。但是爸妈没有跟他同一阵线,那件事也就平息了。 陈牧师当时想要推动青少年工作,他发现林书豪与哥哥林书雅热爱篮球,那时林书雅已经开始打校队,而中学生的林书豪更是把篮球当作自己的生命。 “在那以前,我根本没碰过篮球,”陈牧师说,“但是我想要跟林家兄弟有个交集点,所以就跟他们作了交易:我带他们查经,他们教我打篮球。” 两兄弟欣然同意。青少年聚会结束后,他们去附近的篮球场,林氏两兄弟教陈牧师如何带球上篮,正确投篮,卡位抢篮板。然后,他们把团契的青少年找来,分成两队比赛。 “书豪在球赛战况最紧急的时候,也会把球传给我,”陈牧师说,“他不怕输球。如果我们真的输了,书雅会难过,反而书豪会去安慰他。他那么年轻,就有这种度量,而且非常想要和不同类型的人相处。他是个天生的领袖,孩子们都听他的话。”
初出茅庐的豪小子
在进高中之前,林书豪决定受洗,公开表明自己相信耶稣基督是他的救主。山景城基督徒会堂里面有个受洗池,林书豪就在某个星期日早上的主日崇拜受浸了。过了不久,陈牧师便询问他是否愿意加入青少年事工的领袖团队。 林书豪答应了。教会每个星期天晚上租借一所高中的体育馆,让青少年可以打篮球,并且邀请朋友一起来。陈牧师说:“书豪总会邀请孩子来跟我们打球。他们来了以后,书豪也尽量让每个人都可以感到轻松自在,这是他对别人表达温暖的另一种方法。” 体育馆里有两个全场的篮球场地。很多做父亲的看见自己的孩子玩得很开心,他们也会跟着上场打球,爸爸们一个球场,儿子们另一个球场。妈妈们则利用这段时间彼此交流。 放学后、周末及周日晚间所作的篮球练习,都对林书豪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球员有很大帮助。他在场上虽然矮小,却引起帕洛阿尔托高中教练彼得•丹佩布洛克(Peter Diepenbrock)的注意。他在林书豪小学五年级参加暑期篮球营时,见过林书豪。 教练回忆说:“他非常、非常矮小,但却是很好的球员——反应快、球感好,而且他的领导能力出众。他的意志相当坚强,在每场球赛中都能展现出他的意志力。” 丹佩布洛克教练看见林书豪一直在进步,知道他到了高中将会是个优秀的球员,不过有些担心他的身高。 林书豪高一的时候,身高只有160厘米出头,体重约57公斤。他的目标是进入高中篮球队,但是他也知道,如果接下来两年无法长得更高,就算他的球技有多么优秀,他都不会有机会上场打球。 有一天,林书豪对陈牧师说:“我要长到至少180厘米高。” 陈牧师看看林书豪,知道“一般亚洲人都不高”的刻板印象,其实有几分实情。美国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77.8厘米,中国男性平均身高是171.8厘米。但是,林书豪的父母都不高,只有167厘米,所以基因条件并不算好。 “你要怎么长到180厘米?”陈牧师问他。 “我要每天喝牛奶。”年轻的林书豪回答道。 接下来的几年,吴信信不断地到当地超市买大包装的牛奶回家。林书豪喝牛奶像喝水!他吃早餐麦片时喝牛奶,午餐喝牛奶,晚餐再喝两杯牛奶。他吃钙片就像吃糖果一样。 “我喝了很多牛奶,因为我满脑子想的都是身高,”林书豪说,“我每天早上起来量身高,因为听说在早上量会比较高,至少当你还在发育的时候是这样。我想知道,过了一夜,有没有变高。” 林书豪最大的愿望是比哥哥还要高。林书雅正在长个子,高中已经将近178厘米。林书豪急于想要让自己变高,甚至吊单杠让自己倒挂,他觉得这样会拉长脊椎,使自己更高。 林书豪知道他不能“勉强”自己的身体长高,但是他也知道,如果要在篮球这项运动具有竞争力,他至少要长到180厘米以上。 这是个难度很“高”的目标。
——转载自康培思公众号:bjcampus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