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编者按:
复活节已渐行渐远,很感恩,正是藉着耶稣受难周这几日,引导我们开始对耶稣钉十架、埋葬、复活有了全方位的了解,也因着耶稣是复活的主,我们才满有信心和力量度过每一天。作为复活节后的第一个上班日,愿主卸下我们一切的忧愁、烦闷,凭着单纯的信心去仰望,相信在祂必有丰盛的预备,我们当带着盼望迎接每一天,直至死亡的日子········
你们心里不要忧愁,
你们信神,也当信我…… 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, 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; 我在哪里,叫你们也在那里。 《约翰福音》14章1—3节
那个戴礼帽的人
“我来带人到他们最后的归宿去。”如果是醒着时听到这句话,我一定会通知联邦调查局对他做背景调查。但这是在梦里,梦里的事有时是很奇怪的,所以我没有追究。我没有问他的名单来源或使用什么交通工具。我不觉得在葬礼中看到黑礼帽有什么奇怪,但在拥挤的大街上碰到这个人可就奇怪了。
想想看吧,就在感恩节的大游行中,或是国庆日游行中,大街上的人群熙熙攘攘。“我很意外在这里看到你。”我告诉他。他没有回答。
我看到我一个朋友就站在附近。他是个好人,他的太太死了,他的身体也不好。我突然明白这个黑帽人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。
“你是来把我的朋友带走的。”
“不是。”

“陆可铎,我是来带你走的。”
很奇怪,我并没有抗拒、反对或是逃走,可是我提出了一个要求。他同意了,突然街上又充满了人,我开始一一地向每个人道别,但没有告诉任何人有关天使或黑帽的事,也没有告诉他们我将到哪里去。大家都以为第二天他们还会看到我。
但我心里很明白。正因为我心里明白,这个世界马上和我有了正确的关系。就好像以前我看世界的焦点是模糊的,可是现在经过校正,整个视野就十分清楚了。我不再和那些以前得罪我的人计较了,我的爱心也变大了,我可以和一个尖酸批评我的人握手,我也拥抱了一些内心冷漠或脾气火暴的人,并且把钱包给了一个乞丐。对我所亲爱的妻子和女儿,我则为她们祷告。我的祷告再简单不过了:要坚强,仰赖基督。
接着,我醒了过来。在一个小时之内,我把梦的内容详细地记了下来。
几年来,我经常回想这个梦,就好像是一再回味最喜欢的歌或一再穿最喜欢的毛衣一样。我不能说我不记得其他的梦,但这个梦最特别,因为它让我一再回想你我可能都向往的 —死得一点也没有挣扎或逃避……也许还带着微笑。
不可能吗?有人说是可能的。
亚里士多德把死亡叫做最应该逃避的,因为“那是一切的结束”。萨特(Jean-Paul Sartre)宣告死亡“夺走生命的全部意义”。美国最直言不讳的不可知论者英格索(Robert Green Ingersoll)在他兄弟的葬礼中,竟然绝望地说:“生命是两个寒冷而荒凉的永恒山脊之间的狭窄幽谷。我们努力地想看到山脊之外的风景,可是一点也没有办法。”
法国哲学家拉伯雷(Francois Rabelais)也是同样地冷酷,他在世最后的陈述是这样的:“我将前往最大的应许之境。”莎士比亚在他的《哈姆雷特》一剧中,用最哀伤的词语形容死后的生命:“我们之所以害怕死亡,是因为它太神秘了,所有去那里的人没有一个回来的。”
这么哀伤、沮丧的言语!如果死亡除了“一切的结束”、“荒凉的山脊”、“最大的也许”之外什么都没有,那么人还有可能勇敢地死去吗?可是,如果那些哲学家错了呢?如果生命并不像他们所想的,如果死亡不是诅咒而是一条通道,不是应该避免的风险,而是该转弯的一个转角呢?如果墓地不是狰狞者的国土,而是有一天会宣告“睡在尘埃的啊,要醒起欢喜歌唱!”(赛26︰19)的灵魂守卫者的领地呢?
这是基督的应许:“你们心里不要忧愁。你们信神,也当信我。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;若是没有,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。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。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,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;我在那里,叫你们也在那里。”(约14︰1-3)
耶稣的这段话在今天也许能够安慰你,但同样的话对那群世纪初的听众而言,则十分激进。他应许说他要完成一个无人能想象的功绩 — 他会死里复活,把他的跟随者从坟墓里救出来。
耶稣的复活
法利赛人相信有复活,但他们所看到的复活是灵命的复活,而不是肉体的复活。“传统上,没有先知复活重新得到肉身的说法……尽管亚伯拉罕和以撒、雅各在犹太人心目中,有十分崇高的地位,但没有人会想象他们从死里复活。”
古希腊哲学使用不一样的语言,可是他们的绝望是一模一样的。他们的死亡地图上包括了冥河以及一个名叫卡隆的船夫。他们相信人一死,他的灵魂就会被渡船载到河的对岸,放在一个没有阳光也没有肉身,只有灵魂、黑暗及影子的死后世界里。
这就是耶稣曾经走入的境地。可是他走进这个不确定的沼泽地,建造了一道稳固的桥梁。耶稣应许死后有生命,而且是更好的生命。 “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;若是没有,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。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。”西方人也许不明白,耶稣这里是在描述婚礼的情景,但我打赌他的听众一定听得出来的,这是一个将要做新郎的男人的应许。一个男人在得到双方父母的许可后,就会回到他的父家,为他的新娘建一栋房子。他这么做就是在“预备地方”。
耶稣应许我们,他也要为我们做同样的事,耶稣把葬礼看得和婚礼一样值得期待。在他的看法中,走在通往坟地的路上和走在婚礼的红毯上是同样令人兴奋的。

我家正好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,因为我们正是处在筹备婚礼的兴奋状态中。我用“我们”一词,是一种泛称。事实上,是黛娜琳和我们的女儿珍娜正在预备珍娜的婚礼。我只不过在一旁微笑、点头,签支票。我们的房子里萦绕着有关婚纱、婚礼蛋糕、请帖以及餐会的讨论声。日子已经订好了,教堂已经预定了,每个人都情绪高涨。婚礼真是个大好消息啊!
耶稣说,葬礼也一样。两者都是在庆祝我们的人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、拥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以及新的家。在婚礼和葬礼中,新郎都是挽着新娘离开。耶稣就是你的准新郎。“我必再来接你们……”,他会在那里等你。你对今生最后看一眼之后,随即就会看到他。
可是我们如何确信他会持守诺言呢?我们有没有什么凭据,好证明他的诺言不是空洞的诗句或无谓的迷信?我们真的敢把我们的希望和心灵,交在一个犹太木匠的手上吗?答案就在耶路撒冷的一个墓地里。如果耶稣的坟墓是空的,那么他的应许就不会落空。使徒保罗把这个逻辑浓缩成了一句话:“各人是按着自己的次序复活。初熟的果子是基督,以后在他来的时候,是那些属基督的。”(林前15︰23) ——摘自《你当刚强壮胆》
图书封面和简介

